文 / 王兆炳
“海南咖啡”是新加坡著名的饮食品牌; 是一个族群和一个行业的标志; 同时也是一个移民族群的谋生印记。今天风靡东南亚的所谓“南洋咖啡”,就是在”海南咖啡”原来的基础上改良和创新的。
一、海南人经营咖啡店的 最早资料
海南人经营咖啡店的历史相当悠久,但起于何年何月,因没有文献资料的记载,要找出确实的日期也不容易。我曾推断过大约到 1880 年为止,咖啡店业还未成为主流行业。根据的就是迄今海南族群仅存的一块石碑 :
“1880 年琼州天后宫重建石碑”。1880 年,琼州天后宫重建是海南族群的一件大事,当时的海南商家几乎都慷慨捐款参与了重建工作。但碑文上,主要捐款人是269 个“船装”业商家,没有咖啡店业者,因此相信海南人这时期的主流行业是船装业不是咖啡店业。
谈到海南人经营咖啡店的最早资料,要算云愉民在 1931 年出版的一本著作 :《新加坡琼侨概况》。该书记载了 1927 年海南人经营商店的统计表 : (1)
类别 | 商店数目 |
咖啡业 | 195 |
批发商 | 52 |
酒 | 26 |
干果 | 21 |
公寓 | 20 |
杂货 | 19 |
食肆 | 19 |
裁缝 | 17 |
理发店 | 13 |
小食店 | 11 |
罐头店 | 9 |
面包工厂 | 8 |
传统软性饮料工厂 | 7 |
鞋店 | 7 |
药房 | 6 |
工厂 | 4 |
家具 | 4 |
冰店 | 4 |
糖果店 | 3 |
伙食承包商 | 3 |
其它 | 5 |
这份资料非常珍贵,记录的是 1927 年时海南人的商店 445间。所谓珍贵,是这份资料提供了这时期海南人的商业和职业状况,譬如咖啡店有 195 间,再加上食肆店 19 间、小食店 11 间、面包工厂 8 间、传统软性饮料厂 7 间、冰店 4 间、伙食承包商 3 间,合共 247 间,约占总商店的 56%。这就反映了这时期海南人的商业一大半以上是从事咖啡饮食行业。而在 1880 年琼州天后宫重建时期一枝独秀的船装行业这时已完全消失。这说明了 从 1880 年至 1927 年之间,海南人在商业上已有了一大转向,也就是从船装行业转向咖啡饮食行业。至于船装行业如何转向咖啡饮食行业的过程,因为缺乏有关的资料,就无法作详细的分析了。
二、 海南人咖啡店的蓬勃盛况
以上的资料显示,到了 1927 年,海南人在咖啡店业呈蓬勃的情况已是一不争的事实。从咖啡店业呈蓬勃的情况,当然也必带动了咖啡店业者的反思和覚醒,譬如同行之间的利益竞争,行业与族群之间的协调团结。总之,过去“散兵游勇”式的经营不利于行业,也不利于族群的发展。于是,有识之士遂有组织公会的意念。1929 年,海南咖啡业者林笃周、林裕昌、符振炳发起创立“南洋咖啡茶行”公会,这是海南人咖啡店业者有“公会”之始,可惜不久因人事纠纷解散。到了 1934 年,海南人咖啡店业者又另成立“新加坡琼侨咖啡公会”,后又改名为“新加坡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”,一直到今,已走过 80 年的历史。
有了公会的领导,又是一个地缘和业缘相结合的团体,同乡加上同行相得益彰,海南人在咖啡店业方面不断壮大指日可待,到了 1950 年前后,终于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。根据“星嘉坡琼侨咖啡商公会会员名录”记载,当时海南人咖啡店已达到505 间,其分布地区列表如下 :
区域 | 咖啡店数量 |
小坡 | 154 |
大坡 | 86 |
加东如切 | 36 |
加冷笌笼 | 42 |
后港杨厝港 | 34 |
军港乌桥 | 14 |
东陵 | 27 |
小印度 | 14 |
武吉知马、兀兰 | 24 |
樟宜勿洛 | 23 |
巴丝班让 | 30 |
裕廊 | 14 |
新加坡外岛 | 7 |
合共 | 505 |
从上表的分布地区来看,1950 年前后,海南人咖啡店已遍布新加坡各个角落,热闹市区如大坡小坡,咖啡店最多。大坡这些基本上福建人、广府人、潮州人聚居地区,海南人咖啡店有 86 间之多。小坡原是海南人密集居住的地区,如美芝律、罗卫巷、蜜驼律、巴米士街、佘街、维多利亚街、猛街、陈桂兰街、连城街等地,154间咖啡店。除了本岛内,外岛如德光岛、毛广岛、绝后岛(即圣淘沙岛)都有海南人咖啡店。以海南人咖啡店分布之广、之多来说,在当年的新加坡称得上独一无二。
三、海南人咖啡店的特色
1、门面装璜
琼南人咖啡店不仅在饮品方面有独到之处,而且店面的装璜以及设备上都有许多创新,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。下面我就以自己曾生活过的一间老牌海南人咖啡店“卫生园”为例来说明。
“卫生园”在 1929年创业,比琼侨咖啡公会的成立还早 5 年,是王国启家族的咖啡店之一。它的位置处在潮帮人士聚居的新加坡河畔,隔邻是著名的同济医院,街头是“华民政务司”衙门大厦。这间咖啡店的面积约 1500 英尺,内部摆设采取的是中国传统的茶馆形式,古色古香,淳朴典雅。墙上一面玻璃镜子,反射出咖啡店内部装饰,雕满虫鱼花草的柜台、云石桌椅,显得舒适、宽阔、大方。“卫生园”的咖啡桌别出心裁,不仅每张桌子的下边置放一个痰盂,而且桌面是圆形设计,以厚玻璃作面,下有一层格,格中央装了一盏小电灯,格内置放点心糕饼,从玻璃下看,可看见各类点心。格的四周设有小木门可自由开关。顾客不论坐在哪个角落,都可打开小木门随意选择点心。结账时,老板只要点算格内的糕饼,就知道顾客吃了多少。这样的设计非常灵巧,也非常实用,是当年最有创意的设计了。(2)
2、咖啡独特
“卫生园”售卖之西式冷热饮品,除了咖啡、洋茶、汽水、面包、糕饼之外,还有几种西式食品是海南人率先介绍到咖啡店来的,如半生熟鸡蛋、茶鲜、烤面包、也里(JELLY)。
“卫生园”的咖啡泡制也独创一格,南洋咖啡讲究又浓又香。要泡制香浓的咖啡,功力就在于炒咖啡了。当时“卫生园”的头手丁积耀就想出一个炒咖啡的好办法,他的办法是首先把咖啡炒到八分熟的时候,才加进白糖、菜油或牛油、盐,再继续炒熟。这样炒法,果然又浓又香,迎合顾客口味,广受欢迎。后来丁积耀炒咖啡炒出了名,又被福州咖啡王陈永官聘请,为他属下联号大约十五间咖啡店专炒咖啡。这是新加坡琼、福两帮咖啡业互相交流影响的最好例子,也印证了“海南咖啡”名不虚传。海南咖啡与欧西咖啡不同,欧西咖啡是上等咖啡籽的纯咖啡,冲制方法讲究,但价格高昂,是贵族化咖啡。海南咖啡不论咖啡籽的优劣,而注重炒法。在殖民地时代,新加坡的咖啡店都要自炒咖啡,由于各自的炒法不同,出炉的咖啡品味各有高低,也造成了咖啡店生意的好坏。当年“海南咖啡”,是公认的好咖啡,就是由于它的独特炒法。海南人头手不会把咖啡籽炒到十分熟,而是八分熟的时候,就加上白糖、菜油拌均匀,继续炒熟。这样的炒法就是源自“卫生园”。
3、咖椰面包
“卫生园”另一著名的食品是咖椰 (KAYA),这道美食源自马六甲的葡萄牙亚裔,经过马六甲娘惹的改良,在原来的素材上加入香兰叶。这样一来,香气更加浓郁,色彩更加鲜艳,因而成为娘惹的著名美食。到了海南人又加以改良,制作咖椰改用鸭蛋黄,加入椰糖、椰奶、面粉、牛油、香兰叶煮成棕式的咖椰,将之发展为烤面包的涂抹酱,演变为本地另一道著名食品。(3)
四、海南人咖啡店的管理及四大家族
新加坡殖民地时代,海南人咖啡店一般以家庭式经营。店主既是老板也是打杂,太太、孩子是帮手,员工来自海南乡下,同宗或者同乡。咖啡店一旦扩张,人手不足,也侭量从乡下的同宗同乡招聘。这里以王国启为例,他是琼海逢龙村人,当年拥有10几间咖啡店,所招聘员工,也多来自逢龙村。像这种经营咖啡店带动同村子弟移民的情况,在早期新加坡海南族群中屡见不鲜。事实上,这种以业缘、血缘、地缘的结合方式,是家族管理的特点,既保证了行业上的延续性,对于生意的发展无不有利。另一体现家庭式管理的特点是当时咖啡店员工除了固定薪金外,寄宿、膳食、日常用品、理发费、香烟钱、交际费概由店主补贴。恰恰由于家庭式的管理,我记得当时一个海南人家族拥有一间以上咖啡店的相当普遍。这里仅介绍海南咖啡四大家族 :
1. 李长鹢家族。李原籍海南文昌,为人低调,生平鲜为人知,早年有“海南咖啡王”之称号。他的咖啡店分布在海南街、白沙浮、牛车水、小坡一带,由他的子侄辈管理。他开的咖啡店,店号中一定有“利盛”二字。如琼利盛、广利盛、发利盛、成利盛、万利盛、源利盛、裕利盛。我想“利盛”二字代表的是咖啡品牌,也寓有一本万利之意。可惜这个家族后继无人,后代受的是英文教育,无意子承父业,最后的一间咖啡店“成利盛”也保不住,于 1995 年因市区重建被征用而结束营业。(4)
2. 黄才蕃家族。其家族应以黄人能说起,黄人能是黄才蕃的父亲,生于1872年,幼年南来谋生,克勤克俭,中年开始创立首间咖啡店—“华兴”。后又创立“芳园”,前后开了五、六间。他的咖啡店命名也有其特征,“芳园”是总店,其余“芳园一店”、“芳园二店”、“芳园三店”、“芳园四店”等。黄人能的得力助手是他的同乡族侄黄才源,才源童年南来,在人能的咖啡店“华兴”内寄宿,才源奋勤努力,才略过人,得到人能的赏识,认为传承有人,因而着手组织“芳园”,放手让才源全权负责管理。正当生意蒸蒸日上,才源却英年早逝,在1942年 7 月 21日,遇车祸而亡,继着管理家族生意的是黄才能的大儿子黄才蕃,才蕃聪明俊逸,在中国暨南大学攻读,成绩优异,才源逝世后,才蕃为了掌管家族生意,中途辍学,回返新加坡,开始了黄才蕃的咖啡店生涯。(5)“芳园”是黄才能的生长村庄,在琼东县内。(1949 年之后,琼东县和乐会县合并,称为琼海县)。
用“芳园”招牌开店,凸显了移民时代血缘、地缘、业缘三结合的帮群色彩。(6)
3. 王国启家族。王出生于光绪戊子年(1888年),原籍乐会县逢龙村,壮年南来,从事咖啡业生意。先后和同村族兄弟合资经营咖啡店,民天园、民乐园、香海园、民安、卫生园、琼光、卫心园。这些咖啡店集中在新加坡河畔,著名的驳船码头附近,潮州帮群聚居的地方,是新加坡移民时代非常繁忙的商业区域。来自乐会县逢龙村的王家,除了王国启之外,他的族兄弟也都在新加坡饮食行业有盛名。新加坡百年老店“南同利”就是该家族开创的第一间海南人糕饼店,王国材是这家糕饼店的开创人。
他大约在 1910 年南来,他的同胞兄弟王国宝、王国泰、王国蕃陆续南来,连同他的族兄弟王兆鋆和十多兄弟合资开办“南同利”。他从海南岛聘请两位制糕饼师,包办婚嫁喜庆的海南传统糕饼。这两名师傅把海南岛酥盐月饼的独家秘方带到南洋,流传到今。这两位师傅后来告老还乡,秘方又传到王国材,王国泰俩兄弟。“南同利”制作的豆沙饼,扁饼也是过去海南人咖啡店售卖的重要点心。王国启去世,继续从事咖啡店业的兄弟有王兆祥、王兆臣、王其盛、王兆炳。目前仍然在营业的咖啡店有“民安”,这个家族的过去辉煌已不复存在。
4. 王巨川家族。王原籍琼海县田头村人,十八岁离乡背井,初当海员,后南渡新加坡,克勤克俭,稍有储蓄,承顶长兄同乡亲友在新加坡合营的“全美茶室”,开始其咖啡店生涯。由于善筹经营,生意蒸蒸日上,他的四弟国瑑、五弟国琪相继南来,在可靠的家族成员协助下,创立“南美”、“精美”、“华南”、“海香园”等茶室,成为咖啡业的红人。王巨川在咖咖啡店业崛起,带动了同乡兄弟亲友的相继南来。在殖民地时代,凡来新加坡谋生的田头村乡亲兄弟,大都在他经营的咖啡店内寄宿,并得到安置从业。他的兄弟子侄辈中,王兆璇和王兆玑,都成为新加坡咖啡店业的知名人士。王兆璇 1916 年出生于田头村,六岁失怙,十四岁到新加坡谋生,在堂叔王巨川经营的茶室从业,学习咖啡店业的运筹管理。他勤劳俭朴,待人以诚,稍有储蓄,便谋生意。南洋大学在 1955 年创校之时,兆璇独资承办该大学餐厅,名声鹊起。与此同时他还连开了九家餐厅。王兆玑1919年出生于田头村,是兆璇的胞弟。十七岁到新加坡,在王巨川经营的咖啡店“全美”从业,尽学炒制咖啡,以及精煮咖椰功夫。1947 年创立“琼丰茶室”,1949年创立“琼华昌”。(7)
芳园三店 1990 年 6 月 8 日至 17 日,新加坡总统黄金辉赞助的建国 25 周年纪 念嘉年华会,作者被邀参加主持策划《60 年代传统咖啡店》展示館。
五、结语
综合以上所述,在新加坡 20 世纪 50 年代,海南人在咖啡店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是无庸置疑的。当时,海南人不但在咖啡店业方面有所创新,有所变化,也有所建樹。“海南咖啡”这个品牌,历久不衰就是明证。
1965年,新加坡独立后,由于推行市场开放政策,饮食业的板图不断扩大,呈现多元化、集团化、特许化的趋势。“海南咖啡”遂被“南洋咖啡”取代。其实追根究底,“南洋咖啡”不就是“海南咖啡”的翻版吗?
近几十年来,海南人咖啡店逐渐遞减,其中有许多内外因素促成,但“南洋咖啡”的影响力猶存却是事实。以下我举几个众所周知的海南人经营咖啡店业成功的例子:
1. 庞琳和口福集团
庞琳最初经营海南咖啡店,逐渐发展成为连锁咖啡店、现代化冷气食阁。旗下咖啡店食阁数十间,业务扩展到印尼、澳门等地。他的口福集团目前有 80多家分店,已成为新加坡最成功的饮食品牌公司。
口福在大巴窑 Hub 分店 亞亚坤在大巴窑的分店
2. 黎文深和“亚坤咖啡咖椰面包”集团
亚坤是黎文深的父亲,最初在直落亚逸湾,创立一个咖啡摊专售卖海南咖啡咖椰面包。到了黎文深,发展成为特许经营专卖店,专经营传统“海南咖啡”、咖椰面包,目前业务已扩展到日本、韩国、马来西亚。拥有几十间专卖店。
3. 云大盛和KILLINEY咖啡店集团
来自几里尼律“琼和兴”海南人老咖啡店,90 年代,“琼和兴”结束营业,云大盛眼光独到,接手过来,以“海南咖啡”为基础,发展成为品牌,目前约有 30 多间分店。业务已扩展到澳洲、马来西亚、中国等地。
几里尼咖啡店在海南二街 宏茂桥Jack’s Place
4. 史君国和 JACK’S PLACE 西餐馆
最初在几里尼律起家,后来不断发展,成为著名的海南人西餐馆,售卖西餐咖啡洋茶,目前有 20 多间分店。
以上例子说明做生意要讲究创新、策略、与时俱进。他们都来自“海南咖啡”的大本营,但最后抛弃了早期海南人咖啡店家庭式管理,同时保持了海南人优良的咖啡制作传统,又在优良的咖啡制作传统的基础上创新、突破,优良传统加上现代化是他们成功的要素。
(1) 云愉民著《新加坡琼侨概况》,海口,海南书局,1931 年,第 56-71 页。
(2) 王兆炳《心亿桑梓》,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,2004 年,第 72 页。
(3) 王兆炳《心亿桑梓》,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,2004 年,第 72 页。
(4) 王兆炳《心亿桑梓》,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,2004 年,第 72 页。
(5) 王兆炳《心亿桑梓》,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,2004 年,第 72 页。
(6) 王兆炳《心亿桑梓》,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,2004 年,第 72 页。
(7) 《田头‧王氏宗祠志庆纪念特刊》,田头王氏宗祠出版,2006 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