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我们

海南人咖啡店牌为何常用“琼”“园”?

文 / 王琨

海南人咖啡店的招牌,很喜欢用 “琼”与“园”二字。

海南人咖啡店用“琼”字,顾名思义,因为“琼”代表“海南”,在招牌上用“琼”字,等于是告诉顾客这家咖啡店是海南人开设的 ; 用“园” 则比较难理解,有一说法是早期咖啡店多数是设在空旷的园地上,连店的形式都没有,而是摊林的方式,因此,摊主都喜欢用“园”字来做招牌。

不过,华人移民南来时,在街边或店前摆摊是很普通的现象,这也是最原始的咖啡店形式,有些摊主经过多年的刻苦耐劳,有了一点资金,都会从路边的咖啡摊逐渐有了店。由于“园”字用开了,即使以后搬进店里, 也习惯并乐于用有“园”字为结尾的名字做招牌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 1930 年由黄才源和黄人能共同创办的芳园总店,只卖咖啡、茶、面包、鸡蛋,芳园当时是海南咖啡店的老牌子。在 50 年代,以芳园为招牌的海南咖啡店总共有八家,分别由杨、黄、韦、曹等姓式的海南人所开设,这些包括芳园、芳园总店、芳园分店、芳园三店、芳园四店、芳园泮记、芳园兴记和芳园明记。

咖啡店现代化看到成效

随着新加坡社会、经济的快速发展,人们的就业、教育水平、生活习惯也起着很大的变化,咖啡店自 80 年代就逐步失去社交场合的地位,人们到咖啡店去纯粹是喝茶用餐。

而带给咖啡店最大冲击的是小贩中心、快餐店及食阁的激烈竞争,特别是在组屋区,咖啡店的旁边多数会有规模庞大的小贩中心,也提供居民用餐的便利,咖啡店业者在 1980 年代,就对这方面加予深入的探讨。

环境发展部与技能发展基金理事会于 1982 年,展开研究调查咖啡店营业方式,协助本地咖啡店进行现代化的改革。经过这么多年来,咖啡店的现代化已看到成效,业主不但改变经营方式,引进自助服务,节省劳动力,也自创本身的管理制度。

今天,新加坡咖啡店行业已朝向集团化的发展,已变成大资本的投资,咖啡店行业面对的还是经营效率的问题,长期性生存的问题,以及经营成本越来越高的问题。

1997 年 6 月,环境发展部在回答《海峡时报》的询问时说,在战前店屋陆续被拆除,新地点租金又高的情况下,在 1996 年注册的咖啡店只有 92 家,比 1986 年的 272 间少了三分之二,而那年真正的传统咖啡店还不到 10 家。

(本文作者王琨为新加坡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执行秘书)

(原载《总会年刊会讯 2008》)

Share on facebook
Share on email
Share on whatsapp